当地时间2025年5月12日上午,中美双方在瑞士的谈判获得阶段性成果,双方共同发布《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在该声明中,中美双方同意暂停“对等关税”90天鼎冠配资,各自将关税降低115%,我们还额外承诺将暂停或取消非关税对策,如关键矿产出口管制措施。
这一联合声明的发布象征着中美关税战暂告一段落,但在这场关税战中到底是谁胜利了呢?双方谈判刚刚结束后不久,美国就声称“这项贸易协议是美国的胜利,展示了美国政府在达成有利于美国人民的协议方面无与伦比的专业知识。”
事实果真如此吗?在我们看来,美国的妥协,是我们坚决采取关税反制措施的结果,是美国无法承受我方加征关税的反制措施才愿意同我们进行协商的,事实上应该是我们的胜利。
当初美国政府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对进入美国的外国商品加征关税,还在后续行动中专门针对中国出口至美国的所有商品制定了额外政策,加征的商品关税最低税率达到了145%,面对美国的举措,我方政府迅速行动,在之后不久也推出了反制措施,对美国所有商品加征对等关税。
加征关税对双方各自的最明显影响便是进口商品的成本上升,随之而来的便是进口商品价格的上升。美国政府想要通过关税推动美国国内销售的中国商品价格上升,为本国商品创造市场缺口,扩大美国制造业在本土的市场份额,进而吸引制造业回流美国,最终实现振兴美国经济的目标。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美国本土的制造业受到本国政策和全球化、技术变革等因素的影响逐渐从美国本土迁至国外。尤其是受到美国用人成本和政策因素的影响,不少制造业生产线纷纷搬离美国,前往中国、越南等发展中国家,由于传统制造业的特殊性,美国资本家为了能够实现收益最大化更倾向于廉价劳动力和更宽松的环保政策,所以制造业逐渐离开美国。
美国政府也是支持此行为的,因为美国国内需要更多的土地用于发展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技术研发等高附加值产业。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本土制造业被边缘化,直到后来出现了美国本土低端制造业的空心化现象。在美国大量迁出制造业的同时,我们刚刚加入全球化大家庭,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凭借着用人成本低、营商环境好的优势成为美国制造业的“温床”。
美国制造业的加入,加速了我们的合资企业诞生,通过和美国制造业相互合作,我们本土的制造业有了很大的发展,速度发展也很快,直到今天,我们已经成为了拥有全工业体系的国家,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由于美国公司已经将制造、组装等低端产业外包出去,本国只负责研发和销售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是互利共赢的。由于美国制造业迁出,国内的工业体系并不完备,我们可以出口给他们所需要的产品鼎冠配资,并从中获利,而美国拥有尖端技术,我们想要这些技术也需要向美国购买。
近些年来,我们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这不禁让美国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假以时日,如果我们同时拥有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完备的工业体系,那么我们的制造业就不再需要依靠美国。到那时,只拥有“不太先进的技术”的美国将会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其国内产业对中国生产的商品有着巨大的依赖性,那时候只要我们一句话就能够让美国一个产业瘫痪。
美国政府认为这样的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将会对美国的国家安全产生巨大的威胁,所以才会在今年再次发动关税战,企图通过这样的措施吸引美国本土制造业的回流。
美国认为,一旦进口商品的成本上升,就会引起售价的提高。售价提高导致消费量降低,这样对中国所出口的产品需求量就会降低,不仅可以重创我们的制造业,还能够增加市场对美国本土产品的需求缺口,这就会吸引制造业回流。从理论上来说,这样的思路并没有问题,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没有想象的这么顺利了。
美国对我们实施加征商品税措施后,美国市场确实因进口中国商品成本上升,而出现了售价提高的情况。但他们所预料的需求缺口却并没有那么理想,美国制造业的表现也没有像联邦政府所想的那样出现大规模回流现象。
这是什么原因呢?将一个美国企业主在中美双方关税战期间做的实验展示出来,便可知晓。
近日,一位美国的小企业主专门进行了一次实验用来验证美国政府“用关税促使制造业回流美国”的可行性。实验刚开始,这位美国企业主在自家的销售网店中上线了两件款式、做工一致的淋浴莲蓬头,唯一的区别就是生产地不同,一个是中国、越南,另一个是美国本土。
该企业主原本试图通过这样的小规模实验,来决定是否响应美国政府的号召,将产线从国外转移回美国。殊不知,这一实验却揭开了一个血淋淋的事实。
在网店线上销售的时候鼎冠配资,这位企业主在保证公司持续运转的利润水平下,对这两个产地不同的同款式淋浴莲蓬头设置了标价。其中,中国、越南生产的淋浴莲蓬头标价为129美元,美国生产的淋浴莲蓬头标价为239美元。由于在美国本土生产成本更高,即便该企业主已经在保持公司持续运转的利润水平内压到了最低价,美国生产的同款产品的标价仍然比中国、越南生产的同款产品标价高110美元,差价几乎可以再购买一个同款的中国、越南生产的淋浴莲蓬头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销售实验后,美国制造业给出一份“0分”答卷。在相同的网店销售时间内,共有25600名美国消费者进店选购,面对两款同样的淋雨莲蓬头,美国消费者更加倾向于中国、越南制造的,因为其标价更低,最终成交了584单。相比之下,美国本土生产的淋雨莲蓬头销售惨淡,销售量为0。
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价格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同款产品在做工、质地、用料上都一模一样,但只要在美国境内生产,成本就会上升。对比之下,消费者自然更倾向于售价较低的那一款产品。
实验结束后,有美国媒体对发起这项实验的美国企业主进行了采访,这位实验发起者对实验情况进行了总结:第一,美国的消费者不会为了“美国制造”放弃质优价廉的外国进口商品;第二,制造业回流美国在当下绝不可能实现。
美国媒体将此报道公开后,引起了美国民众很大的共鸣,不少人纷纷表示:“我绝不会为同样的东西付出更高的价格”;“在巨大的价格差异下,压根没人在乎它是不是美国制造的。”
我们不妨可以把这个实验看作是中美关税战的一个缩影,在双方互相加征关税的过程中,即便中国商品在美国市场的售价提高,但仍然比美国本土生产的商品售价低。这样算下来,美国制造业即便是回到美国,生产出来的商品也会因售价过高而不会有太大的市场。如此一来,美国的制造业管理者自然是不愿意将产业迁回美国的。
美国政府实施加征关税措施的目的就是为了吸引美国制造业回流,但在一个多月的对峙过程中,美国制造业并未出现大规模回流现象。如此结果,美国何谈在关税战中胜利了呢?
对于《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的达成“到底是美国赢了还是中国赢了?”这一问题,美国经济与商业研究中心专家辛格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的时候并没有给出直接答案,而是给出了一种更为保守的回答:“该协议虽然对两国经济来说都是一个受欢迎的缓和期,但未能解决争端。”
在后续分析中,辛格表示:“北京迅速而有力的报复美国关税的战略已经得到证明,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做出任何有意义的让步,现在美国面临着政府举措是否能够为谈判赢得更大优势的压力。”
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副总裁卡特勒,曾担任美国贸易谈判代表评中美关税战:“现在宣布赢家还为时过早,但该协议反映了双方都认识到长期升级的经济成本,双方需要最少三个月的时间,一起协作解决各自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这种复杂的谈判最少还要持续一年时间。”
一向维护自家政府的美国专家这次也不嘴硬了,大部分都是偏保守的。有一位比较例外,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中国商业和经济主席肯尼迪比较直接:显而易见,中国就是这场贸易战的赢家。
之所以能够让美国专家停止为自己国家说好话,是我们的反制措施对美国起了效果。在这次的关税战中,暴露出美国对我们稀有能源和商品的极大依赖性,我们禁运稀土金属后,美国的相关生产线直接停止运转了,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的尖端科技发展。而在受关税战影响最直接的商品贸易中,美国方面的损失明显是要比我们大的。
另外,美国《纽约时报》在报道中美双方在瑞士进行谈判时的情形的时候是这样描述的:美方代表小心翼翼地避免激怒中方,并把中美贸易战的主要责任归咎于上一届美国政府,指责是他们忽视了“贸易平衡”问题。
在关税战开始以来,美国出现了哄抢中国商品的情况,美国民众产生极大危机感,美国的超市货架空了,物价上涨了,企业供应链断了,美国政府发言人在面对媒体提问的时候已经多次无法作答了。
正是在这样内部和外部压力的同时作用下,美国政府才会选择和我们进行协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的签订对中美双方来说是一件好事情,如果美国说话算话,最起码在最近90天内双方的情况是相对稳定的。因在贸易战中我们和美国都有一定受损,所以无法明确分辨赢家,但从损失程度上来看,美国是失败严重的那一方。
启泰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